病秧子,竟成了大明帝师(苏策)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(病秧子,竟成了大明帝师免费阅读)苏策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
“可让我一顿好找。”
“苏公子,这次摸秋可收获颇丰啊。”
竹筐里,白萝卜,南瓜,白菜,足足有一小筐之多。
他得意洋洋的说道:
“有了这些,囡囡家够吃好一段时间了。”
说罢,抬头看到妇人,打量一番之后,接着道:
“这位便是囡囡的阿娘吧?”
“找到了便好,找到了便好。”
妇人一听,这位同样衣着不凡的公子摸秋的收获竟然要赠与自己。
顿时有些受宠若惊。
“啊呀,这可使不得。”
“几位公子帮忙看着囡囡就已经是大恩大德了。”
“我怎能再要你们的东西?”
李兆先却摆摆手,笑道:
“诶!”
“家父当朝内阁辅臣,薄有家产,不缺这点东西。”
“再说,我们就是出来玩玩,一点瓜果算不得什么。”
杨慎被李兆先喜欢自报家门的爱好给惊到了。
他还真是没什么心眼,逢人就说。
妇人一听是当朝内阁辅臣,二品大员的公子,吓得顿时就要跪地行礼。

还是苏策给她搀扶起来。
问道:“老黄呢?”
“怎么不见他?”
一个李东阳的儿子就吓成这样,若是知道了一会太子还得过来,岂不是要吓的不会说话了?
李兆先挠了挠头,说道:
“他说要和我分头行动。”
“还说什么,瓜果不值钱,摸秋摸秋,就摸个大的。”
苏策一拍脑门。
坏了。
这是放虎归山了啊。
让李兆先和他一块,就是因为李兆先做事还有些分寸。
要是让朱厚照自己去,保不齐要闹什么幺蛾子出来。
囡囡在旁却很期待,眼睛亮晶晶的望着远处。
“那个壮壮的哥哥,给我肉串吃了,他是好人!”
“囡囡要等他回来!”
妇人其实已经有些要走的意思了。
和几个身家不菲的年轻人在一起,总觉得有些压力。
除了苏公子以外,似乎都是豪门大族。
不过囡囡不愿意走,她也不好强行离开。
毕竟是中秋佳节,扫兴就不好了。
杨慎站的有些累了,便掀起后襟,坐在之前囡囡坐的大石头上,说道:
“要不咱们再去放个花灯?”
“李兄是不是还没放呢?”
李兆先有些茫然,“放花灯?”
“也可。”
其实杨慎是存了几分恶趣味,不知道李兆先能不能拿燧石点燃。
要是听见囡囡说李兆先笨,心里会平衡点。
一个一头雾水,一个不怀好意。
两人结伴买来了花灯。
杨慎把燧石递给李兆先,眼巴巴的看着。
囡囡好像也明白杨慎的心思,也在一边巴巴的瞅着。
唯独苏策,苦笑连连。
以后让这么一帮人入朝为官,真的靠谱吗?
李兆先拿着燧石,咔咔的试了好几次。
就是点不着。
气的他把燧石一扔。
“潮了!”
“肯定是受潮了!”
囡囡哈哈大笑,漏出个掉了门牙的豁口。
“笨,这个哥哥也笨!”
李兆先一瞪眼。
“我还不信了!”
说罢,又转身去要了一对燧石。
结果最后可想而知,依旧是无功而返。
“这......燧石有问题吧。”
“可恨啊,无良商贩,拿崴货来糊弄我!”
结果囡囡迈着小步子走过来,捡起燧石,咔咔两下就点燃了花灯。
望着花灯升空。
李兆先愕然的张大了嘴。
众人都是发出了笑声。
过了许久。
时近戌时。
终于在苏策都有点乏了之后。
听到远处传来了声音。
“老苏!老苏!”
苏策顿时振奋精神,顺着声音的方向,扭头一看。
赫然是朱厚照。
可当他走进了,才震惊的张大了嘴。
“不是吧。”
“别人摸秋都摸点瓜果,你这家伙牵了谁家的牛过来?”
朱厚照挠挠头,不好意思的笑道:
“这不是......摸秋嘛。”
就连李兆先也没想到,朱厚照真玩这么大。
结果,最后还是在众人好说歹说的劝解之下,他才把牛还回去。
很快。
步秋赏月到了最热闹的时候。
远处不少人都聚集在一起猜灯谜。
既然都来了,也没有扫兴而归的道理。
恰巧这时,朱厚照也说道:
“老苏,去前面瞅瞅?”
“听说猜中了灯谜还有东西拿呢。”
没能把牛送给囡囡,他有点意犹未尽。
总想着靠自己的本事,送点什么。
恰巧囡囡也说道:
“我也要和哥哥们一起去猜灯谜,阿娘,我们一起去好不好~”
第140章 猜灯谜
中秋佳节,帝城不夜,月圆赏灯之会,百姓杂陈。
诗谜书于灯,映于烛,列于通衢,任人猜度,故此称为“灯谜”。
猜灯谜是古来一直流传的一项趣味活动。
正月十五,八月十五,每逢赏灯之时,都会在民间自发举办。
而出灯谜也是一项技术活。
其一,单纯的个别词汇解释,或者是知识问答,算不得灯谜。
例如,人人皆知桂林山水甲天下,若将“山水甲天下”作为谜题,猜一地名,很快便会得到“桂林”二字谜底。
这种谜题,纯粹是知识性的谜题,算不得灯谜。
其二,谜面上的字,绝对不能作为答案。除非已经标出“露春格”或“露秋格”二字,否则谜底,谜面不能相犯。
其三,便是越朗朗上口,平仄押韵越好,亦是去作诗、做对联的工整之意。
苏策一行人到了猜灯谜的小贩摊子前面后。
发现早已是人挤人,肩撞肩。
拉着孩子的,新婚小夫妇,一家数口哥哥带弟弟,姐姐拉妹妹的,人头攒动,极为热闹。
囡囡坐在阿娘的肩头上,伸着脖子往里张望。
发现猜灯谜的花灯比自己放的要好看多了。
不止有画着小动物的各色普通花灯。
还有题着毛笔字,画着文雅的鱼虫,更大的花灯。
那货郎戴着一顶灰色瓜皮小帽,上身着灰色短衫,粗布裤子上还系着挑条围裙。
正手执炭笔,照猫画虎的学着往花灯上画画。
这些货郎都是走南闯北,见多识广的好手。
南来北往久了,也多了几分本事和手艺。
自然懂得吆喝来人多好叫卖的道理。
他一边描花,一边喝道:
“路过的各位大哥大姐,大叔大婶们,都来瞧一瞧看一看。”
“一盏你不亏,两盏我不赚,十盏八盏灯谜看,总有猜中把银赚!”
随着叫卖声吆喝,围观的人越来越多。
并且显然比周遭的灯谜摊子人也更多。
小贩见人多,吆喝的更起劲。
苏策对朱厚照说道:
“这商贩倒还挺有意思,不妨就去他那里瞧瞧吧。”
朱厚照兴致勃勃,摩拳擦掌。
“灯谜不过小儿科罢了,本公子出马,必然是手到擒来。”
“我瞧瞧,我瞧瞧。”
“周围几家,就属他家猜中的奖赏多,你瞧那招牌上贴的,足足百两银子,就他了!”
若猜中灯谜之后,没有足够高的奖赏,肯定人就少了
小贩肯下本,才能吸引更多人花银子参与。
相应的,参与这样的灯谜花费也更高一些。
“几位公子,一看就是饱读诗书,不妨来小的这出个灯谜?”
寻常灯谜,自然是用过了。
想出点新的,货郎一个人肯定不够,还是得靠这些读书人。
见苏策等人均是儒生打扮,心思活络的小货郎忙不迭的上前说道:
“出了灯谜,小的免费让诸位参与如何?”
“月下才子猜灯,来岁必然高中呐!”
货郎嘴巴利索,说起俏皮话也是一套一套的。
杨慎颇为感兴趣,驻足道:
“那在下便献丑,出个灯谜。”
“不过比不得我身边的那几位公子,论学识他们都不比我差。”
囡囡骄傲的一叉腰,说道:
“没错,是我!”
囡囡他娘急忙羞愧的捂上她的小嘴,生怕自家傻闺女再出丑。
不过,古灵精怪的囡囡却逗得众人一片大笑,也吸引来了更多的过路人。
小贩欣喜道:
“小妹妹一看就聪慧,长大了必然是饱读诗书,做个才女呢。”
苏策提笔。
思忖片刻后,决定出个新奇些的。
【 少年白发老来黑,有事秃头闲戴巾,凭你先生管得紧,管得头来不管身。】
【谜底:毛笔】
写完,他把纸条卷起来,塞进了花灯中。
同时,周围的几人也写好了自己的灯谜。
看灯赏月的多是百姓。
能识文断字的必然是少数。
所以写灯谜的极少,算上苏策几人,也不过寥寥十个出头。
不过,刚刚放下笔,苏策便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。
正是学正吴青,带着夫人在一旁围观。
“老师?”
“您也得闲,来看灯谜了?”
吴青见是苏策,笑道:
“赏月好时,我当然不能错过了。”
“倒是你们也在这里,够巧的。”
但他看见一行人之间,还有个一脸好奇的小姑娘盯着自己,觉得有些怪异。
苏策解释道:
“囡囡是中途和她母亲走散了,我们帮她寻人来着。”
“如今找到了,就一道同行,过来猜灯谜。”
吴青三十来岁的年纪,唯独只有一子,却早早夭折,见到小姑娘,勾起追忆